2016年9月25日至27日,由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任组长的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第十三督查组,对我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督导检查。其间, 督查组对常德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7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在这份通报中, 常德因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表彰,并获得了在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实地督查中“免督查”的信任。
《遵循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是去年9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德睿在常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务院督查组领导介绍情况时拟定的标题。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近几年来常德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的基本思路: 遵循规律、以人为本、彰显特色。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短短4年间,全市城镇化率由43%攀升至46.9%,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80万人口扩大到93平方公里、90万人口,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全市主要河湖水质保持在III类以上水平,森林覆盖率47.9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2.17%。 市民因此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空前高涨。
今年农历大年初二的晚上,常德河街与西安大唐芙蓉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云南丽江一道,在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家和万事兴》中精彩亮相,极大地提高了常德的知名度。“百度”互联网搜索栏内甚至出现了“常德是哪个省的”“常德是几线城市”“常德在哪”之类的询问。
一位退休老干部感慨: 这几年常德的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众口一辞的称赞,归根结底在于市委、市政府顺应了城市发展规律,特别是推进“三改四化”、建设海绵城市、发展美丽经济等工作,与中央、与省委、省政府精神高度契合,与常德的实际高度契合。
遵循规律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周德睿: 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多规合一”,用不同“颜色”叠加在一张底图上,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果说,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是被火车拖来的城市,那么常德就该算被船舶运来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客货运输都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支流繁复的沅江像一只拖着长尾的孔雀,由广漠的黔南地区顺流而下,经湘西穿过常德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因此常德又被视为“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立足地处湘西北的区位特征、历史文脉和现实条件,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按照这一定位统筹考虑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统筹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区边界和历史文脉,我市编制完成了《常德市总体城市设计》,确立了“两芯两轴、一体三极”的城市空间结构、“依山抱水、南北湿地、东西田园”的生态空间结构;组织编制了北部新城、河洑片区、东江片区、芙蓉王新城、空港新城等片区控规,控规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水系、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
无论是政治地位、经济总量、发展潜力,在国内都属于三线城市的常德,近些年选择的是一条“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镇群”的发展道路。
抓住津澧融城进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津澧城市空间发展一体化规划》,将津澧新城作为“市域副中心”来打造;立足破解城乡建设发展的交通瓶颈,市委、市政府规划启动了总里程500多公里的沅澧快速干线建设。
按照三年全部动工、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我市将在“十三五”时期,用“四纵三横”7条高等级公路把沅水、澧水流域的区县(市)串联起来,构建市域1小时经济圈,并在这个大“棋盘”上梳理明确各区县(市)的发展定位、分工和彼此的互动关系,完善新型城镇体系,建立各县(市)城区和小城镇紧密联系的快速通道,进而培育形成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边贸强镇、文化古镇、风情小镇。
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为了增强城市自身的造血功能,让选择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居民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4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产城融合,统筹城市发展规划与园区产业规划,坚持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产城融合的路子。按照职住平衡、产城一体的思路,市县园区每年投入50亿元以上,完善园区生产生活设施,促进城市设施与园区设施共建共享,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新区来建设,把产业走廊作为城镇带来打造,引进落户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增强了动力、拓展了空间。
以人为本
人在城中 城在景中
周德睿: 城市的主体是人民,背离了“人心”,城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始终强调以人为本,始终强调关爱居民的生产生活,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真正实现“人在城中,城在景中”。
五月的常德城,暮春如水、柳浪闻莺。洁净如洗的大街小巷、鲜艳纷繁的绿地公园、流光溢彩、人流如织的城市夜景,既体现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功底,也折射着广大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关爱和认同。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既重地上,又重地下: 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的道路改造,拉开了城市骨架路网,结合杆线入地、地下管网改造、既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公交专用道建设、慢行系统构建、路面提质工程,市城区4年新建改造骨干道路和大街小巷310条280公里,改造和建设各类地下管线1100公里。
既重“面子”,又重“里子”: 通过大力实施城市主干道路、中心区域、入城口等重点地段美化、亮化,深入开展小街小巷和敞开式老旧小区专项改造三年行动,积极实施市城区污水管网改造、污水输送、污泥处置、生活垃圾处理、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老百姓感受到了“搬进新家的感觉”。
既重增量,又重存量: 围绕打造新区新城,加快打通过江通道,拉开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市委、市政府着力抓城区柳叶大道、阳山大道两条轴线和“八大出城口”建设,打造形成了欢乐水世界、万达商业广场、柳叶湖环湖景观、德国风情街、常德河街、老西门、武陵阁步行城等一批城市新亮点,围绕加速旧城改造,近4年改造了城市棚户区8.5万户。
既重城市,又重城镇: 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各区县(市)按照“做大做强县城”的理念,启动建设了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市品质,按照“特而强”、“聚而全”、“精而美”、“活而新”的思路,培育了一批中心镇、口子镇、特色镇、卫星镇。
为让公共服务更加完善高效,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改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出行难、上学难、养老难、就医难,以及生活不方便等问题,以完美社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社区生活圈;为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水环境保护“一号”工程,稳步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每年投入资金10亿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为让农村人口更好融入城市,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与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
凭借扎实的“内功”, 常德近年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2014年7月在常德召开的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2016年5月在长沙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两次推介了常德的城市工作经验;2015年4月,完美社区建设模式还在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建要报》上得到推介。
彰显特色
沅澧风韵 常德味道
周德睿: 文化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价值所在。常德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把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根植于城市之中,努力塑造更具“沅澧风韵、常德味道”的城市风貌。
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市城区外围有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道绿色屏风,城中有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三大水系缠绕。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中止了周边山体的旅游开发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建设,努力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青山绿水留给城市居民。
2015年3月,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我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重点实施了江河湖连通活水工程、绿化截污净水工程、道路小区蓄水工程、防涝减灾排水工程、水文化水旅游亲水工程“五大工程”,3年计划实施海绵项目148个,目前已完成项目86个,在建项目49个。去年,穿紫河和护城河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优秀案例,《人民日报》也在2016年12月20日头版,以《常德“海绵”留住天上水》为题,推介了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通过海绵城市试点的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建设效果。 去年10月,穿紫河与柳叶湖正式连通,12艘“水上观光巴士”在穿紫河上绚丽启航,乘船游览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时,许多市民激动得泪流满面。
以“三山三水”为主框架,以主要出入城口为重要节点,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水系网络、沿主次道路、沿高压走廊“三沿”绿化工程,推进公园建设、绿地新建、水系生态绿化、桥梁绿化、拆围透绿、路口渠化岛绿化、绿荫公共停车场等工程。近4年,全市共完成新造林104.89万亩,新增城区绿地2.1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92平方米,实现了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2015年9月,常德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这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态建设成就的最高评价。
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凸显城市个性与品位,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生命科学等现代产业,让美丽变成财富、变成增长动力、变成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我们把文化旅游的内涵融入产业经济,建成了柳叶湖环湖景观、江南风光带、武陵阁步行城、芦荻山大道、“三馆三中心”等城市新亮点;把历史文脉融入城市空间,大力推进老西门、穿紫河风光带、“一江两岸、诗画长城”等项目建设,使穿紫河成为了流淌文化的河。在建设“一江两岸、诗画长城”过程中,市城区以防洪大堤为载体,以诗词书画为表现形式,正在形成江北“中国常德诗墙”、江南“中国常德画壁”诗画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来源:常德日报)
建站咨询热线
0514-8222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