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涛
山西省古典舞剧《粉墨春秋》在六师五家渠市演出(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摄
9月29日,五家渠市第一小学开展学生运动会。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山西省援建新湖农场幼儿园项目(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六师新湖农场玫瑰广场航拍(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12月25日,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图为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与五家渠青格达湖遥相呼应。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六师煤电有限公司厂区(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
5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城市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六师五家渠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指标节节攀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五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始终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师市上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退出指标体系,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格局,汇聚了攻克贫困堡垒的强大合力。
在过去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五级书记”“访惠聚”工作队、各条战线扶贫干部辛苦鏖战、接续奋战,顶酷暑、冒严寒,建项目、抓产业,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下足“绣花”功夫、付出艰辛努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五年来,5个贫困团场全部摘帽,322名贫困户全部脱贫;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科技扶贫等模式遍地开花,“两讲两评三提升”提振了脱贫精气神,团场连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华丽蜕变,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这五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提质增效
南倚首府,北靠沙漠。头顶青湖水,脚踏沃野田。优越的地理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资源,让六师五家渠市翻开新的一页,融入更为广阔的世界。
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从小做大、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回望六师五家渠市工业发展征程,时光的年轮早已刻下奋斗的足迹。
在六师煤电有限公司的熔铸车间里,笔者看到一根根铝棒“走”下生产线,正待装车外运。如今,这个车间每天生产4100吨铝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公司在产业延伸链上实现新突破,致力打造百亿铝材深加工产业园。
这是该师市着力打造的“五个百亿产业园”之一。
产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五年来,六师五家渠市紧盯有色金属冶炼、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力六大主导产业,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发展,全面实施招大引强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产业重建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助推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今后,六师五家渠市将继续抓实“项目”这个根本,围绕打造“五个百亿产业园”发展思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园带链、以链促园,推动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一组组用数字谱写的激昂音符在工业“战线”跳跃,一个个由产业集聚发展绘制的恢弘场景更在激情上演……
这五年,农业现代化进程蹄疾步稳
“今年,我种植的509亩棉花平均单产480公斤,棉花公检质量达到‘双29B’,通过质量奖补,每亩地增收近100元。”12月10日,共青团农场五连职工袁家强说。
在今年的棉花交售工作中,准噶尔棉麻有限公司共青团农场分公司工作人员对植棉户交售的棉包进行检验后,逐一贴上了质量追溯条形码,通过扫描条形码,植棉户的姓名、棉花品种以及重量、品级等信息一目了然。
“贴上了棉花质量追溯体系条形码,相当于让每包棉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通过扫描这个‘身份证’的二维码,可以读取棉花种植户的信息,地块信息,田管全过程,让棉花质量可追溯。”新疆准噶尔棉麻有限公司共青团分公司曹庆峰介绍说。
今年,六师五家渠市试点建立棉花质量追溯体系,从棉花选种开始,到交售到轧花厂,建立层层考核体系,从品种选择、苗期管理、综合防治、打顶脱叶、采收拉运、残膜治理等对棉花逐项考核建档,特别是从棉花测产到取样鉴定,细致到棉花衣分、绒长、马克隆值等七项指标的测验,为师市优质棉采收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质量追溯让职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种植户可获得质量奖励,有利于企业加工出品质更好的棉花,创造更高的效益。” 曹庆峰说。
“十三五”期间,按照“稳粮、优棉、兴牧、强特色、促加工”的思路,围绕“一心三区”建设,师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发展。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果蔬园艺产业高效先行、畜牧产业稳步发展、特色作物种植稳步扩增、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初见成效。
截至“十三五”末,师市粮食种植面积57.8万亩、总产34.9万吨,师市小麦连续5年喜获丰收,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种植棉花180余万亩、皮棉总产29.1万吨,籽棉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上;逐步形成40万亩(番茄、葡萄、蔬菜、西甜瓜等)优质果蔬生产基地。种植加工番茄7.4万亩、总产70万吨,瓜果类10.2万亩、总产38.5万吨。
“十三五”期间,师市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覆盖师市13个团场;优化了养殖区域布局,新增规模养殖场118家,师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4.3%,师市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十三五”末,师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0余万亩;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23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8个,畜牧龙头企业20余家。
与此同时,师市突出抓好经营组织创新,引导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开展兼并、联合,组建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推进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截至“十三五”末,六师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工合作社600家、家庭农场38家,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38家。全师落实各类农作物订单生产面积占比提升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24∶1。
这五年,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凝心聚力办好民生实事。
从教室里的触控一体机,到教学楼里的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从新建的塑胶跑道,到风雨活动室……12月12日,记者走进一○二团学校,干净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教学资源,无不让人感受到师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年来,师市教育系统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1480万元、常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金2218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4个,总投资7.7亿元,为六师教育信息化全面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年来,八成以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医疗保险、养老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六师医院升级三甲医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近年来,六师医院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加入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模式,建立了以六师医院专家为主的28个签约服务团队,签约团队专家组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改造老旧小区16个、棚户区6000余套,城市更新扮靓街区、兵地结合部面貌焕然一新,塑胶跑道环绕全城,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五家渠市荣获全国绿化园林城市、兵团文明城市。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创未来,担当作为才能大有可为。让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师市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还需我们肩负重任、满怀豪情、扎实苦干,向着未来、向着“十四五”拼搏奋进、逐梦前行!
建站咨询热线
0514-8222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