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黄晓燕 文/图
26日上午,泉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泉州市公安局相关领导介绍了泉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
关于道路交通安全:
科技赋能,探索实践新技术与交通管理深度融合
泉州公安交警依托科技赋能,强化数据支撑,探索实践新技术与交通管理深度融合,不断拓宽互联网+交通治理场景应用,助力泉州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和民生品质提升。
创新交通出行服务模式。 与国内三大地图平台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在确保数据交互安全的基础上,将全市主要道路近400个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灯态数据实时共享给导航APP,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红绿灯精准读秒、绿波时速提示等功能。同时,共同研发推出了“虚拟信号灯”、“弯道会车提醒”、“交通事件实时推送”等功能,有效提升群众驾车出行体验。
创新大型活动交通安保模式。 在演唱会、运动竞赛等大型活动前与地图导航企业密切联动,详细制定“交通出行指南”并通过导航APP、演唱会门票二维码、“两微一抖”等途径广泛推送交通管制信息,自动为群众在线规划出行路径。采用“电子围栏”、“人群热力”等技术辅助网约车和公交车调度、人群动向追踪和警务部署、警力调配等,实现交通指挥调度的集约化、高效化。在“五月天”泉州演唱会3场观众逾15万人的挑战下,实现了进场高效有序、退场最短30分钟疏散完毕的安保效果,最大限度降低对场馆周边群众出行影响。
创新防灾抗灾应对模式。 在台风等灾害天气来临时,联合高德、百度提前制作发布“泉州积水地图”供群众在线查询和优化线路,通过地图导航平台实施“空中信号”交通管制和引导,向严重积水等突出隐患点周边群众精准推送朋友圈广告,提示安全隐患及出行建议。“杜苏芮”台风登陆泉州期间,累计为全市14.3万余人次提供出行引导或提示服务。
创新节假日交通保障模式。 融合运用互联网、政府部门、公安内部等三大数据,深度开展节假日多维大数据交通分析研判,为全市及各辖区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撑。联合高德、百度等地图平台推出“泉州旅游”主题导航模式和“P+R+R”二次接驳的停车引导方式,多渠道发布实时路况事件信息和实时动态路径诱导,全场景优化方便群众出行,仅今年国庆8天假期发布信息260多条,总影响人次达114.2万,评估节省出行时间339.6万分钟。
关于校园及周边安全:
出台全省首个“护学岗”工作规范
校园及其周边安全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泉州市公安局始终树牢“安全第一”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要求,将“平安校园”建设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密布防、精细排查、精准处置,全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建立“多员一体”护学机制。 出台全省首个“护学岗”工作规范,创新推出公安民警主导,辅警、学校保卫干部、保安员、教师、家长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的“多员一体”护学机制,在上学、放学高峰期,加强校园及其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维护,确保校园及其周边秩序良好。目前,全市共设立“护学岗”2730个、警务室及治安岗亭746个。
强化校园周边乱点整治。 主动会同政法、教育等部门,紧盯无证流动摊点、非法音像制品销售点等乱点和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场所,针对性、常态化开展集中清查整顿,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今年来,全市累计排查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118处。
提升校园智能安防水平。 持续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配备专职保安员5759名、安装一键式报警装置3236套。同时,探索“三防”+智防模式,大力推进智慧内保、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共在校园周边布建智能感知前端3015套,全域感知、预警处置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有力提升校园智能安防水平。
关于旅游景点安全:
着力打造“岸海一体化智慧防控圈”
泉州海岸线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蜿蜒曲折等特点,沿海公共区域、人员聚集场所比较多。为确保沿海地区安全稳定,泉州市公安局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契机,树立“岸海一体、以岸制海”理念,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岸海一体化智慧防控圈”,努力为游客提供安全、有序、舒心的旅游环境。
发布会还就泉州获得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命名的相关情况做出说明。据悉,2023年11月21日,公安部印发《关于命名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决定》(公发〔2023〕3号),命名泉州市等59个城市(直辖市辖区)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参选城市共389个)。“示范城市”是国家表彰办公布的首批46个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之一,是对一个城市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成果的最高褒奖。
编辑:大陈
建站咨询热线
0514-82222378